陶瓷是我国历史上一项十分重要的发明。它记载了中国文化的兴衰和历史变迁。我国足足比欧洲人早了1000多年掌握瓷器的制造技术。就连中国的英文名称都与景德镇有着很深的渊源。由于当时我国的瓷器远销海外。海外人士不知道这个东西叫做什么?只知道它是来自于一个叫做昌南镇(也就是如今的景德镇)的地方,于是将它叫做“china”。而这个国家也被称作“China”。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和瓷器的英文是一样的。
景德镇又被海内外称为千古瓷都。众所周知,景德镇以瓷器而闻名于全世界。至今为止,景德镇瓷器也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景德镇的陶瓷业从汉代出现。之后在宋代开始逐渐兴起。到了清朝达到了顶峰,一直到现在,景德镇的陶瓷都是行业内的风向标杆。
景德镇坐落于江西省的东北,南接万年县,西与鄱阳县接壤,北与安徽省交界。它被称作世界瓷都,与佛山、汉口、诛仙一起并称为中国4大名镇。
根据史料所记载。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商朝时期,我国就已经能够制作原始的瓷器。到了汉代,当时的工匠艺人在商周原始瓷器的技术基础上改良烧制出了表面涂有釉的青瓷和黑瓷两种瓷器。历史有云:"新平至陶,始于汉室"描述的就是这个时期。然而当时的瓷器表面十分粗糙、瓷体非常的厚重、色彩黯淡无光,因此当时的景德镇瓷器并不闻名于世。
一直到了晋朝,由于当时战乱频繁。因此当时的瓷器业处于一个发展停滞的状态。一直到东晋时期。永和二年,官场不得志的赵慨隐居于当时名为新平镇的景德镇。他向当地的匠人传授越窑和青瓷制作技术。对胎釉成型和煅烧等等一系列的工艺进行了更新变革改良。赵慨为当时景德镇瓷器制作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他被后世的人们尊称为景德镇瓷器师祖。在这之后,陶瓷行业每每举行重大活动时,都要祭祀供奉赵慨的神位。
而到了东汉末年时期,工匠们根据不同的原料比例,烧制的温度,还有胎釉铁的含量制造出了白瓷。然而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不完善,人们没有办法严格控制烧窑温度的高低和原材料的比例,因此当时的瓷器品质良莠不齐,差距非常大。
随着工艺的完善,到了隋唐时期,瓷器的工艺越发的精湛。在这个时期,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势。在这个时期,瓷器才开始慢慢走进统治者的眼中。
之后到了唐代,景德镇有一个名叫陶玉的人带着瓷器入关,将它供奉给了当时的朝廷。从此景德镇的瓷器开始闻名天下。当时的人们称它为假玉器。从 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当时景德镇的瓷器质地薄、色彩素淡、品质细腻,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现代高级瓷器的标准。随着当时军队的南征北战,中国瓷器也开始被其他国家的人所知晓。
五代十国时期,景德镇开始掌握烧制白瓷的技术。在当时,它是南方最早开始烧制白瓷的地方。这也标志着“南青北白”垄断格局的打破。
到了宋朝,我国的瓷器产业开始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的造瓷业非常的繁荣。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5大名窑就是宋代瓷器行业的的代表。其中汝窑、官窑、哥窑三窑以生产 青瓷为主。而定窑则是白瓷的领头人。钧窑则已可以烧出紫红色的渐变颜色而闻名。
在宋真宗景德年间,景德镇以盛产质地优良的青白瓷而闻名。朝廷开始命其为皇室制造御用的瓷器。由于瓷器底部落款是“景德年制”4个字,此地遂改名为景德镇。这就是景德镇地名的由来。
到了元明两朝,景德镇持续迅速发展,很快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势,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制瓷中心。在当时,东南亚、非洲、阿拉伯和欧洲的王室贵族们都对景德镇瓷器非常追捧,以拥有它作为高贵富有的象征。而至今仍享有盛名的青花瓷,就是在这个时期制作出来的。它的青花着色力非常的强。花纹永不褪色,风格淡雅秀丽。将青花与白胎巧妙融合在一起。这标志着景德镇 瓷器业开始从素瓷转向了彩瓷。元代的青花瓷开始远销海外。《诸蕃志》中有记载,当时亚洲的五十六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以瓷器作为主要交易物,而这些瓷器的产地就是景德镇。这也标志着我国的陶瓷业开始进入兴盛时代。
到了明代,景德镇的瓷业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它开始集各家之精华,取得了更高的成就。新工艺,新装饰手法在这个时期大量涌现。薄如蝉翼的永乐薄胎,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的万历五彩,紫绿黄相映成辉的素三彩,这些都始于明朝。万千瓷器就好比百花齐放。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当时的郑和率领远洋船队下西洋,船上装载的大部分都是景德镇的青花瓷。据说在明代隆庆年间,墨西哥银行每年流入中国的银元就有一二百万。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用来购买景德镇陶瓷的。特别是到了洪武二年,当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来专门为朝廷烧制瓷器。这就是当时景德镇瓷业兴盛的真实写照。
然而一直到了清朝时期,景德镇瓷器的工艺价值才达到了顶峰。众所周知,古董都是年代越久越值钱。然而由于当时的造瓷技术突飞猛进,匠人们烧制出霁青、霁红、甜白这三种极品釉彩瓷器。康熙皇帝在位时特别喜爱西洋文化,因而当时的工匠在瓷器上引用了西洋画法和颜料来作画。这就是珐琅彩和粉彩。这些美轮美奂的瓷器在当时都超过了古董的价格。当时有一名来自法国传教士在给好友的信中是这么说的:“昔日的景德镇只有300座窑,而现如今已经达到三千余座。”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景德镇瓷器的工艺水平之高,瓷器业当时的发达。而景德镇瓷业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到达了巅峰。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国家的经济在稳定发展。然而,从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瓷业开始走向了下坡路。一直到晚清逐渐衰落。
然而世事变迁,岁月更迭。到了民国时期。景德镇的瓷业发展更是遇到了百般阻碍。由于当时战乱频繁,局势震荡,列强入侵。景德镇的瓷业开始进入萎缩状态。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窑房熄了火。就连历经500年历史的御用瓷器厂也倒闭了。当时的社会极其不安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尤其是到了日本侵华时期,景德镇的窑房多次 受到了破坏。当时整个陶瓷业陷入低谷。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后。景德镇的瓷器业开始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前遗留的小作坊已经逐渐开始向机械现代化发展。瓷器开始远销国内外。然而近年来景德镇的瓷器。假冒伪劣产品开始出现品牌被盗用。生产资金匮乏。原材料后备不足。瓷业的未来应该如何发展,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纵观历史,仅在2000多年里,制瓷工艺历经兴衰。但是景德镇的窑火却能够千年不断,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这源于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这是景德镇瓷器生产的先决条件。景德镇坐落于江西省东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当地的雨水量非常的充沛,而光照也十分的充足。当地出产的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十分重要的优质原材料。当地的交通也非常便利。河道纵横,东、西、南、小北港4条河汇聚与于昌江。至北向南途经景德镇,最后通向鄱阳湖,汇入长江。适宜的气候、充沛的光照、充足的水源、优质的原材料、发达的运输条件各个方面的优越条件。都促进了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其次,到了南宋末年,由于金兵南下,民不聊生。北方各个民窑的工匠纷纷举家逃到了景德镇。之后元兵南上,更多的技术工匠又纷纷汇聚在了景德镇。就这样景德镇在他们自己原有的技术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的精髓。这使得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更上一层楼。适宜的自然条件和高超的制瓷工艺。集百家所长,补己之短。这就是景德镇经历千年兴盛不衰,窑火不断的原因。
现如今,景德镇瓷业正面临新的挑战,瓷业的未来将何去何从?这取决于我们怎么做。不要让老祖宗的精华传承断在我们手中。保护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程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千万不要等到这彻底消亡了再亡羊补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