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既往,以古董文物为主的华夏拍卖推出了“中国古代艺术”和“珍稀古董”两个专场,包含数百件拍品。真的很少见明清官窑为主,里面有很多美玉。今天挑选了一批重瓷拍品,纹理清晰,质量上乘。请欣赏他们。
批次选择
五百三十三个
第一尊八吉祥店青龙青花绞花
知识:清乾隆年制
来源:北京翰海,2010年12月11日,第2322号拍品
参见:
1.《中国清代官窑瓷器》,第63页,上海文化出版社。
2.《清代官窑瓷器史》,第132页。
高:49厘米
人民币:400万-500万元
古代青铜器都是定型切割的。他们优雅端庄,开放,脖子粗,肩膀丰富,微微卷曲。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都有烧制,但以乾隆最为精美。整个器身涂以白釉,光亮光滑,胎骨细腻坚实,胎质厚薄适中。这款肩挂兽面位圈,双铺头,老实稳重。
通体绘有青花纹饰,自上而下分为六层。沿着口足壁,点缀着海水河流的牙齿,汹涌起伏,气势非凡;在脖子上画一个莲花的花朵图案,树枝缠绕,用细绳隔开;肩颈关节绘有富宝图案,四只蝙蝠两两相对,相拥为一团;腹部的主题纹饰为缠绕枝干、莲托八个吉祥图案,环环相扣,欣欣向荣,莲芯以长寿篆书字绘成,与长寿之意不谋而合。,也叫“万寿藤”,意思是吉祥的庆典。它是由一种藤卷草组成,以植物枝条或藤蔓为骨架,上下左右延伸, 形成双面连续或四面连续的波浪线图案,变化无穷。因其结构连续,也有“生生不息”之意。八吉祥图案是佛教徒常用来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如法轮、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昌等。宋元时期由西藏喇嘛教传入内地。作为图案,它们最早出现在元代,在明清时期开始流行。店头是古楼门上的衔环兽脸。兽面的嘴托着一个环,叫“店头衔环”。它是由青铜肩饰耳环兽演变而来的。汉代的店头上画的是虎、螳螂、龟、蛇的面部形象,而明清的店头上则画的是“人面兽心”焦图”。据说角兔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性安静,所以人们把它的头像放在门上。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官窑仿古器以首衔环装饰,主辅纹饰无明显区分,在雍正、乾隆官窑青花切器中显得特殊而珍贵。
清朝皇室信仰藏传佛教,乾隆朝的瓷器上也常饰以八字吉祥图案和缠枝或折枝的莲花图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此雕像体量庞大,制作精美,姿态规整,端庄古朴,绘画流畅细腻,层次分明,布局有序,疏密有致,绘画严谨流畅,极具宫廷气息。应该是御用瓷器。釉面光滑润泽,青花浓绿,用笔触追求永宣青花的铁锈斑效果,刻意模仿永宣青花发色的晕圈效果,颇有宣耀窑的神韵。外观完美,画法娴熟,极具美感,是乾隆朝的杰作。
五百一十二
青龙胭脂珐琅莲花塔
参见:
1.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清代瓷器卷,第142页。
2.《清代官窑瓷器史》,第707页。
3.《中国清代官窑瓷器》,第241页,上海文化出版社。
4.2002年4月29日香港佳士得春拍第536号拍品。
高:43厘米
人民币:250万-450万元
满族皇室信仰藏传佛教,尤其是在康雍甘三王朝时期,藏传佛教的影响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甘龙从个人行为和国家行为两个方面实践了他的崇佛信仰。他自称“佛之子”,一生六次参拜五台山,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汉文和满文藏经的雕版印刷,是乾隆时期前所未有的崇佛壮举。乾隆年间,佛寺遍布皇宫。在紫禁城内,先后修建了中殿、雨花阁、宝祥楼、吉云楼、梵天楼、佛日楼等30余座藏传佛教寺庙,甚至皇宫内也是梵天殿鳞次栉比。因此, 各种乐器每天需求量都很大。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制造的瓷器藏传佛教珍品,除了传统的藏金铜料外,颇具特色,工艺精湛,数量惊人。他们风靡一时,开一代新人之先河。
彩绘的西藏佛塔是甘龙瓷器的最好代表。只有甘龙曾经有过,它的形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四角有佛,一种是四角无佛。此品属于后者,器形纹饰相同,其特有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近十种,如黄色土地,松绿色的土地,浅绿色的土地,白色的土地,冀蓝涂金土地和胭脂红土地。这个产品是基于胭脂红。胭脂红又名胭脂紫、胭脂色,因其红如胭脂而得名。胭脂釉色最早出现在康熙晚期。它是引进西方配釉法,在红釉中加入黄金,低温烧制而成。早期常施于薄白釉器,釉面较薄,使色泽和流釉均匀, 成功开火并不容易。
这座瓷佛塔酷似北京的妙应白塔,属于藏传佛教的佛塔风格。它由三部分组成:须弥山式的塔座、布施塔身和十三座无相轮塔。藏传佛教的佛塔有八种类型,有菩提塔、朱利安塔、圣塔、几吉塔、天塔、河界塔、神边塔、涅槃塔,是为纪念佛陀一生从出世到涅槃的八件大事而设立的。这座塔只有一个塔基,应该是涅槃塔的形状。宝塔的装饰复杂而密集。宝塔的上部是一个带有金色珠子的葫芦顶部,华盖顶部装饰有胭脂红粉彩花朵,华盖外围绘有蓝色祥云,肩部绘有藏传佛教特有的子条和花环, 腹部图案以珍宝花为代表。宝塔下有13层堆积,意为佛教的第13天。它用胭脂粉彩与塔身装饰,并绘有草纹和花束,都有吉祥之意。在肩膀上画藏传佛教特有的圣兽图案和花圈;腹部图案用树枝和珍贵的花朵装饰。基座正面为孔雀绿粉彩勾莲纹,基座的肩部、盖斯金和台阶上饰有卷草纹、上翘莲瓣纹、盖莲瓣纹、如意纹、圆珠纹、回文纹和花卉装饰带。长门和须弥山的内壁都涂有湖绿色釉。这种独特的形状来自甘龙的官窑。这幅画非同凡响,色彩材料精致而辉煌, 显示了庄严华丽的皇家气质,反映了清廷与西藏上层社会的密切关系。
一个世纪前,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字应运而生(“塔”字是象形文字,涵盖了佛塔的音义)。传入中国,与古典亭台楼阁相结合,形成“上郡九折铜弦,下重亭道”。印度人和中国人一样,认为天是圆的,所以半圆波挡代表佛教世界观。原本位于地面的“天”真的是高高地举在天上,由下面有一个方平面的亭子支撑着,体现了中国的“世界观”。在天空中,它是圆的,要几天才能发展到很高的高度,所以这个塔有十三层是令人惊讶的;地面在地面上是方形的,在一个平面上展开需要很大的土地,所以是偶数。这座塔有四个角,天空覆盖大地, 而天地和合,则变作鬼神。这个道理就是“侯波配天,高明配地,时间漫长无边”。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记录,这些藏传佛教的捐赠者最初被安置在干青宫的慈宁宫、养心殿、雨花阁和中正殿,还被供奉在沈阳的承德避暑山庄和盛京宫。这种类型的佛塔在公共和私人收藏中极为有限。
五百二十八个
青龙青花扭莲寿字纹双耳尊
知识:清乾隆年制
来源:1。北欧的私人收藏
2.布考斯基拍卖,2007年
参见:
1.故宫博物院藏雍正青花瓷,第252页。
2.《青花釉里红(下)》,第251页。
高:45.1厘米
人民币:280万-380万元
唇圆、口直、肩斜,肩两侧对称双畸形耳,腹下垂,圆饱满,胴体厚,线条饱满,造型雄伟。通体绘青花,发色鲜艳欲滴,外壁口饰背纹,直口绘锦寿纹,底绘如意纹一周,腹绘缠绕枝钩莲纹,口足饰莲瓣、金银花纹,纹饰精细,布局紧凑。腹部绘三绞莲花,花朵硕大丰满,枝叶婀娜翻转,图案繁复而不凌乱,层次感丰富。构图和内容均仿永乐、宣德产品,具体画风具有明显的本朝特征, 而且纹饰细节比较密集,其中缠绕枝莲的画法具有西洋画的特点。
双耳,最早见于康熙时期,雍正时期也火了,乾隆时期开始流行。因为长得像鹿头或牛头,所以叫鹿头或牛头。乾隆皇帝喜出望外,偏爱大物件,所以鹿头尊在乾隆时期相当流行。有许多品种,如青花,粉彩和单色釉。它的青花器上绘有莲花图案,因此也被称为“廉洁雕像”,许多后代都模仿它。然而,胎釉和画家的质量与乾隆瓷器相差甚远。缠枝莲纹是清代最常见的纹饰题材,造型多样,有盘、碗、瓶等。莲花被涂成蓝色和白色,它的谐音是“廉洁”, 意在告诫当朝大臣,做官要如清莲。同时,以此为题材的器物也经常被皇帝用来奖励有功官员。
清朝乾隆时期是清朝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达到空前繁荣,青花瓷达到顶峰。《古青铜器考》一书称赞当时的制瓷业“自从有了陶器,就没有像今天这样美”。中国的制瓷工业是中国名窑的巅峰,制造了许多精美的瓷器产品。不仅官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私窑也繁荣起来。此时的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庞大。在陶器检查员的管理下,每年都有数十万件瓷器被焚烧,送往皇宫。烧制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术还是装饰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清代许知衡形容当时的瓷器为“极其干燥细腻,几乎和《饮留斋谈瓷》中的“鬼斧神工”一样精巧。龙官窑青花装饰风格精致,有宫廷绘画的格式,又有文人画的意趣。纹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以植物花卉为主,丰富、密集、细腻。每件器物都饰有多层花纹,有的多达几十层。无论是写意还是变形,画工都工整细腻,纹饰清晰,排列整齐,有图案画的效果。此器造型古朴规整,胎地细腻洁白,青花色泽鲜艳。是乾隆时期官窑瓷器的标准之作。
四百九十八个
亮釉红玉壶春瓶
来源:香港苏富比拍卖行,2001年10月29日,第523号拍品
高:26厘米
人民币:350万-500万元
玉春瓶成型于北宋,后作为酒器使用,后逐渐演变为陈设瓷。元代玉壶春瓶造型美观轻巧,但不细,泥印痕迹明显。此瓶优雅纤细的梨形,收窄的瓶颈日益细长,截面柔和的S型曲线突出。胎质坚厚,白釉均匀,绘有鲜艳生动的釉下铜红,局部晕染。釉下红是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高温釉下彩瓷器中比较成熟的品种,它以金属铜作为釉下彩的着色剂。釉里红的烧制工艺复杂,讲究的是奇妙的物理变化。因为在烧制过程中氧化铜离子强烈离解, 往往容易聚结,不均匀。如果大面积涂刷,纹饰会模糊,产生缺陷。如果热气氛控制不好,它的颜色不是深就是浅。
瓶口、细颈、吊肚、颈三个花纹从上到下分别是芭蕉叶纹、卷草纹、盖莲纹。瓶身在一圈狭窄的回文和一圈卷曲的草之间。四幅海棠形窗画描绘了花鸟的景象。一面是喜鹊攀梅花,一面是春燕归,一面是芦烟苇塘,一面是鹤栖荷塘。荷花婀娜多姿,茎秆高大,雌蕊开在枝头,荷叶饱满硕大,自然滚动,随风摇曳。留白画残破莲花,轻盈飘逸。小腹莲花花瓣纹绘有三幅卷云云纹组成的三福云纹,微卷画圆。
此瓶造型优美,曲线柔和,制作规整,体态匀称,品相典雅,构图严谨,纹饰众多细腻,是元代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很多类似的玉壶春瓶,往往因为瓶口细腻易碎而破损;相比之下,这瓶还完好无损,可见其珍贵。这样的元代釉里红瓷器,有如此细致的绘画线条是非常罕见的,未注册的玉壶春瓶有如此复杂的装饰。不过有个和这个瓶子差不多的东西,安徽合肥出土的罐子,现在保存在安徽省博物馆。《荷塘鸳鸯与凤凰》四幅画得生动自然,但画面被模糊的铜色和红色所掩盖。参见王《青花釉里红》,香港,1993年, 34号车牌。见另外两个有类似图片的玉壶春瓶,一个在叶帘下画有风景,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出售,1974年4月1日和2日,第190号拍品;;在江西省乐平县发掘出一幅画在莲花花瓣下的竹林中藏着一只兔子的自然场景,现在保存在乐平县博物馆。参见《中国文物大圈:陶瓷卷》,香港,1993年,第587期
四百八十一个
雍正粉,青釉,凤纹折边洗
来源:欧洲收藏家的旧收藏
见:香港苏富比,1980年11月25日,第291号(秋先生曾留有粉凤纹)。
深:29.5厘米
人民币:180万-250万元
圆口、折边、花口、直腹、平底、格调高雅,这种造型可以追溯到南宋官窑作为其起源。坯体施粉青釉,珐琅纯正,色泽翠绿,色泽均匀。口沿、腹内、外壁用模具印花装饰凤凰图案。编排复杂,严密细致,颇有技巧。这种产品的形状和图案非常罕见。
其纹饰复杂但严谨,这与雍正帝提出要以“宫廷建筑风格”作为衡量艺术品的标准密切相关。《养心堂组织处清雍正五年工作记录》上说:“我以前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保持风格。如果不保持风格,以后可能就做不下去了。我看前组织办做的工作虽然不错,但还是故宫的风格。虽然最近很巧,但是全是外国创造。再做的时候,不要失去它帝王宫殿的气派。”同时反复强调“精”和“雅”的原则,甚至亲自关心每件器物的具体样式和颜色。举个例子, 该产品的造型和装饰图案均由雍正时期的古代勾兑而成,完美地体现了强烈的向往古代的感觉。配以故宫凤纹,可谓雍正御窑杰作。与南宋官窑相比,其造型神韵少了些清丽隽永,多了些严谨和秀丽典雅,直接体现了雍正帝独特的审美趣味。
四百九十七个
洪武釉里红扭牡丹碗
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青花釉里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第一卷,第240页。
直径:16.8厘米
人民币:80万-110万元
本产品形状稳定,胎体厚实,造型美观大方。碗口直,腹深弧形,全圆墩形,通体内外饰釉红色。嘴的内外边缘都画有一圈圈图案。此品腹部绘有缠绕树枝的花卉图案,枝叶环绕,树叶舒展。缠绕的树枝纵横往复,运笔连续,气脉不断。在碗里画一朵盛开的牡丹;内壁画的是六朵叶子细长的菊花,特别是缠绕树枝的画法。笔触流畅,简洁,清爽,在国画中颇有享受。菊花纹是洪武时期流行的装饰纹样,多为椭圆形,故又称“扁菊”。它细长的叶子和网状的雄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脚底施白釉,圈足露胎处可见少许铁锈斑。这碗釉里红瓷发色纯正,造型和装饰构图都有非常鲜明的时代风格。可谓是洪武釉里红瓷的代表作。
与明初的各种瓷器相比,红釉是世界罕见的。沿袭元代粗放、华丽、浑厚、有力的制瓷风格,明初瓷器的造型和纹饰呈现礼制风格,有制可循。釉里红在元代已经正式烧制,洪武时期的流行应该与开朝皇帝朱元璋的喜爱和需求有关。也就是朱红色,这是汉族崇尚的高贵喜庆的颜色。因此,釉下彩红瓷的制作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洪武三年,朱元璋颁布了“服饰颜色最好,红色是最好的选择”的旨意,要求宫殿内外都要用红色装饰。因此, 釉下红成为洪武官窑瓷器最抢手的品种。由于明初对外贸易的限制,进口钴青料越来越少,所以大量使用国产铜红料作为替代品,这也是明初瓷器的一个特点。据刘心元说,洪武时一次,按先例取其精华,改其形。这个朝代经常烧制红釉或釉里红瓷器,并成为一种制度。见《明初景德镇出土瓷器》,鸿禧美术馆,台北,1996年,第52页。但铜材迷人,正色制品世所罕见。
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三件类似的釉里红碗,耿出版,《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编》,北京,2005年,第1卷,第79-81页。其中一个彩绘纹饰与此品非常接近。书中(第106页)说,这种风格与南京明故宫博物院出土的瓷器残片风格一致。看到一个北京故宫的例子,属于清宫老藏品。在《故宫博物院文物全集》中有记载,青花釉里红(上),2000年,222盘。台湾省故宫博物院的另一例,列入《明初瓷器特展目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2年第51期;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有例子。参见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研究系列瓷器卷:明代, 上海,2007,板块8;另见卢明华《上海博物馆藏品举例》,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部:明代官窑瓷器,上海,2007年,图版1-1。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个例子记载在杰西卡·哈里森厅,《大英博物馆藏明陶瓷》,伦敦,2001年,第91页,图1,可以比较。
五百分
明郑德青花龙纹盘
知识:郑德年制
来源:北京郑东,2014年5月18日,第585号拍品
直径:24.5厘米
人民币:100万-150万元
于正窑青花承袭承鸿,启于万嘉。典型的郑德青花虽然没有成化的柔美淡雅,但也有别于嘉靖的鲜艳紫红色,发色也比较沉稳庄重,没什么意思。此盘开弧壁,造型规整,线条柔和,釉面光滑。一条龙画在青花的双圈心中,口若悬河,气势凶猛,内外壁各画两条龙穿梭在缠绕的荷花间。龙的形体苍劲有力,姿态歪歪扭扭,利爪驰骋,昂首或缩颈,五官刻画得惟妙惟肖。龙角以留白装饰,颇具特色。它使用凹雕和凹雕技术来暴露它的爪肌, 而且它的爪子是轮形的,有五个脚趾,它的鬃毛在飞。四周枝繁叶茂,荷花图案,布局密集有序,恰到好处。意思是“山河长存”,非常吉祥。整体纹饰描绘笔触细腻,青花略显灰蓝色。它是典型的国产绿色材料“石子青”,颜色与绘画笔触相对应,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底部釉色清润,外底青花双圈写有“郑德年制”四字楷书。字迹工整,结构细腻,笔法含蓄。其“德”字书写颇有特色,但心不横,这也是这一时期官窑的书写特色。
根据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的发掘,可以知道郑德时期的御窑以青花瓷为主(见《江西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第5期),当时的景德镇陆涛写明:“云贵,大镇,得外国青价,价比黄金高一倍,知其能烧窑具,终身用之。它的颜色是古老的,所以姚政有许多优秀的青花产品。”这种穿莲龙纹是郑德官瓷中最有特色的图案,它起源于永乐官瓷。它是郑德时期最流行的图案,广泛用于盘子、碗、高足碗、瓶子等。它甚至可以被称为郑德窑的官方模型。因为它的含义, 深得皇家欢心,至今仍是清代皇家珍品之一。比如雍正六年(1728年)的御制古董图中就列有类似的青花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略小的例子是2000年在香港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文物全集·青花红釉》第63号图版,其他例子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田敏大厦、东京茧山龙泉馆、大英博物馆。龙纹盘应该有两种构图,一种是内壁位于盘中央龙纹周围;另一个是走龙位于圆盘中央龙纹的上下,比如这个。例如,大英博物馆收到了一批旧的阿提斯收藏品, 该书于2001年由伦敦杰西卡·哈里森·霍尔出版的《大英博物馆藏明代陶瓷》第8-16期出版。此盘釉色为淡青色,是郑德顶级御窑品质的象征。在同类御窑产品中,它的尺寸是最大的。拍卖网站中也有与此商品相似的物品。美印堂老藏品在香港苏富比2012秋拍“美印堂藏品——中国重要御瓷第四选”上成交,拍品19件,成交价314万港元。香港佳士得秋拍2013《英国里斯科收藏的重要中国瓷器》,Lot3116,拍出388万港元,供参考。
四百六十七个
康熙范公堤五彩“九秋庆”碗
知识:康熙皇帝制度
来源:欧洲旧私人收藏
参见《清代瓷器鉴赏》,第97页。
直径:11厘米
人民币:160-200万元
碗,卷口,弯肚,圆满,内壁白釉,温润洁白,外壁红釉,艳丽均匀,美不胜收。牡丹、黄秋葵、菊花、兰花、罂粟、海棠、山茶、牡丹、栀子花等九种秋季盛开的花卉,涂上各种颜色,组成《九秋图》,繁花似锦。画家用墨色勾勒出花朵的枝叶脉络,上面覆盖着各种彩色材料。其中墨绿色极为浓艳,绿韵悠然,后人望尘莫及。釉上的蓝色淡雅悦目,是康熙晚期彩瓷的重要颜色。画技高超,用色材的浓淡来表现马赛克的阴阳,突出花卉的立体质感。布局密集,组织有序, 而且很容易看到设计构图的美而不减少清晰度的不足。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以一幅画中汇集了九种秋草,寓意九秋共庆,共庆丰收。康熙年间,五彩器受珐琅影响,红色花头借助盛开呈现出浓淡渐变,增加了盛开的层次效果。这只碗的底部有一个青花盒子,上面有楷书“康熙御制”,是庆祝九秋的御碗的杰出代表,是清代御瓷的精品。
四百八十
清雍正仿官釉串瓶
知识:清雍正年制
高:25厘米
人民币:150万-180万元
此瓶为唇形,卷唇,短颈,筒腹,全圆。瓶身十二弦,婀娜多姿,充满韵律美。瓶体上覆仿官釉,釉色为古拙,珐琅饱满。由于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釉烧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产生裂纹,纵横交错,线条变幻莫测。用天然开釉装饰瓷器,有一种古朴端庄的美感。此瓶仿古切,即釉色惟妙惟肖模仿,但器形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变化,以取判官釉之术,说明宋人古雅神韵。模特端庄古雅,脚饰棕色胎浆。
雍正帝艺术品味高雅,善于鉴赏。宋瓷的自然之美赢得了他的青睐,因此官窑器皿深受影响。五大名窑仿宋釉色突出,以精致典雅、清新脱俗著称,表现出浓厚的赵宋韵味和典雅的帝王意趣。其中特别关注宋代官窑的仿作,仿宋代官窑的数量相当多。如唐颖《陶成编年史碑》载:“今有古今窑五十七种,适用于大小盘、碗、杯、碟、瓶、碗、碗、像、易。以下是总结。一种铁骨状大观釉,有月白、粉绿、大绿三种, 所有这些都与内发宋瓷的颜色相似。“雍正时期,彩釉瓷器种类繁多,制作精美。仿宋代五大名窑的琉璃,达到了“古风巧合,与真无二致”的程度。《补古今瓷器源流》的评价说:“雍正时期,瓷器质量上乘,设色极其精美。“雍正帝仿宋器的理念是古而不浑。就像唐颖说的“仿旧尊雅”,最好不要接近原作,而是要复制其精华和优雅,更注重神韵髓的相似。因此, 雍正帝在对古物的仿制中深度融合了自己的审美和对古物的理解,得到的仿制品都是自己做的。雍正御窑世所罕见,非常罕见。除官釉外,这种串形瓶还有两种:兄弟釉和汝釉。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雍正官釉的案例,记载在《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第一卷第二册第340页。图156。
五百二十五个
清雍正斗菜团龙文冠
知识:清雍正年制
来源:伦敦苏富比拍卖行,2010年5月12日,第203b号拍品
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五彩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第290页。
高:18厘米
人民币:80-100万元
这个罐子形状很好,结实而饱满。直口,滑肩,圆腹,腹下逐渐收敛,罐底凹陷形成圈足。肩部绘有两组绿色和如意云纹,其间绘有八个吉祥图案,花样繁多。腹部绘有黄、蓝、绿、紫四色龙纹,背部每隔一段距离绘有宝花图案,相互呼应,脚上绘有变形的莲花花瓣一周。整个器物色泽淡雅,绘制精细,釉色均匀润泽,色泽鲜艳,绘画精美。是雍正斗彩的代表作,不可多得。末有“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收录。
同集见日本小学1983年出版的《世界陶瓷全集》第195版。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有一件八宝龙形坛子,与拍卖相似,应该是同宗同源。此外,在徐的美术馆里还有一个同样风格的老壶。见1995年香港出版的《陶瓷图录》第四卷,第138号图版,1996年11月3日香港佳士得拍卖,第581号拍品;另见Geraldine S. Violett的旧藏品,连同其他藏品,于1990年5月30日在纽约苏富比拍卖,拍品编号179-180;以及邱旧藏,1981年5月19日在香港苏富比拍卖的551号拍品,后于1996年4月30日在香港苏富比拍卖的487号拍品。再比如2011年6月1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的3566号拍品。
五百五十一个
青龙斗彩捻花纹缠绕筒
知识:清乾隆年制
来源:法国收藏家的旧收藏
参见:1。景家塘藏清代景德镇官窑陶瓷之美,景家塘图书馆美术馆,2006年,第72页,图62。
2.《沈阳故宫博物院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64页,图108。
3.香港佳士得2019年5月29日第2811号拍品,成交价468.5万港元。
4.中国嘉德,2011年秋,第3214号拍品,成交价920万元。
直径:33厘米
人民币:200万-300万元
斗彩始于明代成化年间。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瓷器装饰品种。自首火以来广受喜爱。雍正官窑改良为釉下青花与粉彩的结合后,更加细腻明亮。到了乾隆年间,斗菜技术如日中天。漫长朝代的斗彩器,其特点是制作工艺精湛,色彩鲜艳,纹饰多图案化。釉上彩和釉下彩融为一体,典雅明快,精美绝伦。这种干隆潮斗彩花碗有两种尺寸,大一点的就像这款产品,又分为两种装饰,一种是白色的,一种是黄色的。本产品属于前者。这种桶,不管是白色还是黄色, 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再加上本身很难燃烧,可以称之为稀有。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收藏乾隆朝的类似品种,以供参考。
此品口直,唇圆,腹深弧,底如玉。内墙素色无线条,外墙用斗彩装饰,口沿下外围用海棠形链灯装饰,外覆青花,内绘各种花卉。以腹部一周的如意图案为幕布,主题纹饰为四组花卉,中央为一朵醒目的红色莲花,周围绘有红、黄等颜色的各类四季花卉,枝叶绚丽多彩。花簇外面有一条空白带,把它和周围的纹饰隔开。簇周围的花清新翠绿,枝蔓围绕着簇纹饰。线条流畅,描写细腻,填色准确,层次分明,色彩丰富, 这个大缸用五彩缤纷的颜色装饰,令人过目不忘,其造型之大,弥足珍贵。从装饰风格上看,开光和缠绕枝叶的方式也略显西方,使其华丽的外表更具异国情调。
团花是乾隆瓷器流行的装饰图案之一。民国许知衡写道:“乾隆以后,我喜欢做团菜,但时间久了,很难被风吹得尴尬。提供优雅的产品就够了,可以是珍贵的。”和这个比起来就差不多了,可见它的美是有意义的。这种重器可谓是一个完整的、多彩的装饰和烘烤过程。是斗彩烧制史上的杰作,也是乾隆朝绚丽多彩瓷器的代表。
五百二十四个
嘉靖青花五彩灵芝寿字纹盘
知识:大明嘉靖年制
来源:1。香港苏富比拍卖行,第72号拍品,1980年5月20日
2.伦敦苏富比拍卖行,2005年7月13日,第186号拍品
3.香港宝龙拍卖行,第116号拍品,2012年5月27日
深:14.4厘米
人民币:60-100万元
开板,浅弧形腹,圈足略敛。全身用青花装饰。一棵桃树被画成青花双圈,树枝盘成“寿”字。有许多桃树,绿叶葱郁,树下有两组灵芝。外墙上还画着三棵桃树,树干盘绕成“寿”字。树上挂满了寿桃,其中有三根折断的灵芝树枝。脚和嘴的两侧都有蓝白相间的细绳装饰。足内饰白釉,底书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两行六字。
明朝嘉庆皇帝信奉道教,嘉庆彩瓷常以福、寿、宁、康等吉祥文字,与树枝交织,作为装饰。此菜色彩丰富,装饰布局典雅得体,有“吉庆长久”之美。
这张光盘曾被H.M. Knight (1903-1971)收藏。他是20世纪30-70年代欧洲最重要的中国艺术收藏家之一,一生收集了无数从汉代到清代的中国艺术精品。亨利独特而明智的收藏眼光驱使他只从值得信赖和声誉良好的顾问那里收集藏品,尤其是Bluett and Sons,他们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客户之一。罗杰·布鲁特(Roger Bluett)本人曾在书中回忆道:“亨利每次提到我的继父如何说服他收集‘中国式’瓷器时都会激动不已。他无疑拥有欧洲最好的18世纪中国瓷器和其他古代陶瓷收藏。”。这个盘子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个彩色“寿”盘一样,纹饰和造型都和这个盘子一模一样。
报告/反馈